初春的崆峒大地,科学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3月16日,在崆峒区清街农业示范园,村民张强世正忙着栽西红柿苗,虽然温棚里的温度高达三十多度,但喜悦的心情闪现在他的脸上。该村党支部书记闫永强告诉记者:“去年,我们从区上开通的远程教育信息网上了解到西红柿新品种信息后,从省农科院引进了兰优毛大红系列品种,生长快、周期短,几个月就能出棚,仅此项全村群众人均就增收1000余元,远程教育信息网真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自2007年崆峒区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该区按照“建管学用”的原则,先后建成了19个乡镇农村远程教育点,形成了卫星电视、互联网和光盘教育“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民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0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2万多人(次)。
一个站点带富一方群众。远程教育架起了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白水镇史家沟高效农业示范园和花所无公害林果科普示范基地推出“远教+基地+农户”学用模式,利用远教搭建的培训平台,大力推广航天辣椒科学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使该示范园种植的2000亩辣椒亩产达到2500公斤,户均收入4000多元。如今,崆峒区50%以上的农村党员、70%以上的农民群众掌握了1至2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
现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网络学政策、学理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许多群众把以前用于牌桌、酒桌和闲聊的时间放在了学习电脑知识和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上,昔日“玩泥巴”的手玩起了“网上冲浪”。远程教育丰富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好转。一些农民党员形象地说:“远程教育就像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有了这样的‘免费大学’和‘开放课堂’,我们不用走出门,就知天下事;借助小电脑,就能走致富路,党的这项惠民政策真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