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三农
创新流转机制 搭建交易平台 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水平
发布日期:2009/4/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措施。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新绛县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不断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们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国土面积593平方公里,辖10个镇(乡、区),2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9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耕地面积52万亩。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6.2万亩,占到承包耕地面积的11.6%,涉及农户7264户,占全县耕地承包户的12%,其中:以互换方式进行流转达3.41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55%;以转包方式进行流转的2.48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40%;以其它方式进行流转的0.31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5%。规模以上(50亩以上)土地流转2.2万亩,涉及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方面。
  二、主要做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县委、县政府着力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机制与管理,建立健全农民流转土地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
  1、宣传引导,政府推动,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引导服务、综合协调的作用,积极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流转。一是以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对土地进行综合整理后流转给种植大户,形成了项目牵动型的土地流转方式。古交镇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基地面积2745亩,土地项目整理完成后,通过村委会协调,农户以300元至500元的价格统一进行流转。目前,该基地已发展日光温室500余座,推广优质小麦1000亩。二是通过县政府和乡村组织的统一规划,引导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了集体引导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横桥乡刘雅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给大户土地500亩,用于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三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运作、调整土地、制定规划进行流转,形成了合作社引领型的土地流转形式。孝陵村新龙蔬菜专业合作社以这种方式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700亩。四是由农户将土地转包给经营大户集中经营,经营者每年支付一定的承包金,形成了经营大户带动型的土地流转形式。横桥乡支北庄村蔬菜基地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集中经营,现已建成蔬菜大棚15座。五是由龙头企业统一流转农户土地,然后又承包给农户进行规模种植、养殖,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土地流转形式。桃园牧业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120亩。
  2、建立平台,规范管理,推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满足广大农民流转土地的需要,消除运作不规范、容易产生纠纷、供求双方利益难保障的弊端,我们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搭建了一个平台,明确了两项职责,建立了五项制度。
  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政府建立了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乡镇也建立了相  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先进的办公设施,设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合同管理、惠农政策咨询、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指导、合同纠纷调解等6个服务窗口。
  明确两项职责,就是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服务中心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法律、法规;接受土地流转双方的委托,登记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土地流转双方见面洽谈,促进土地流转;提供交易场所和规范的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双方及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加强土地流转后双方的联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土地流转业务服务。
  建立五项制度,就是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制度、农村合同纠纷调解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合同管理制度、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等五项制度。土地流转交易制度即严格按照土地流转规程,发布信息、规范操作;农村合同纠纷调解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调解发生的土地矛盾和纠纷;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即对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财务审批等进行明确规定;农村合同管理制度即明确了发包程序、发包要求和合同的具体内容;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制度即明确有关档案的登记、保管、查阅、利用等制度。
  3、创新机制,完善服务,全面提升土地流转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全面提升土地流转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创新了四项机制:
  一是建立三级网络,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实现了县、乡两级有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有土地流转服务站。
  二是及时化解矛盾,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仲裁庭,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及时调解、仲裁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基本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一般纠纷不出乡、重大纠纷不出县。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土地流转推进机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坚持的原则。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人大、政协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经管、财政、监察、国土、农业、信访等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管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是消除后顾之忧,完善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我们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双方必须在乡镇政府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交易,接受服务中心的监管,合同由乡镇经管站鉴证,承包费要上交中心后,由中心交付给转让方。并对经营主体进行审查,保障出让土地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对土地承租方进行扶持服务。我们通过收取土地承租方承包费2%,收取村集体预留机动地的承包费的2%等措施,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保证基金。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完善服务,目前已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明显效果。一是实现了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快了流转步伐。去年以来,全县流转土地超过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达到5000余座,规模养殖户增加70余户。二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横桥乡文侯村为例,全村2000余口人,土地流转后,已有2/3的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以辛堡万亩蔬菜示范园区为例,过去农民只种一茬小麦,亩收入3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发展规模种植,每亩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增幅接近20倍。全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9元,同比增长16.2%。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今年以来,仅横桥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200亩,初步形成了中村北、宋村、东横桥村养殖基地,文侯、刘雅村山区造林基地,南庄、南马村、东横桥、西横桥万亩小拱棚基地,宋温庄子、符村韭菜基地。最近,该乡正在积极推进涉及8个村的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再流转土地5000亩。

 
邮箱: nongyou1996@126.com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营口路1号
电话:0631-5626025 5626026  
鲁ICP备05011157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0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