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三农
开放融合的平台,创新有效的服务
发布日期:2009/4/15 
 
 近年来,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以提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网站与平台,在提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商务交易平台,以及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互联网基本建设已经初具规模,ISDN、ADSL、有线通等各种上网方式已经被广泛接受,网络银行、在线支付等对广大市民来说也并不陌生,初步形成了以网络经济为基础的开放型网络社会雏形。上海还具有优良的仓储物流园区基础、金融与商业服务环境。上海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集聚优势,为上海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具有较好的基础
  “十五”以来,上海农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金农工程”逐步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基本实现市、区(县)、镇、村联网;一批应用系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综合数据库建设已经启动等,这些都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将综合利用已有的资源,以为农综合服务信息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立体、开放、融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一)利用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本地化的实时信息采集与发布渠道
  从2006年起,上海市农委、信息委、财政局、文广局等共同推进实施“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主要是通过构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和交换,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解决涉农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计划到“十一五”末,在郊区1000多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初步建立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终端的覆盖。
  该平台由市、区(县)两级信息维护管理平台和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信息点构成,形成网状金字塔形结构,实现信息上下双向传输。内容涵盖农民生产和生活领域,集农科热线服务、涉农信息查询、实用技术推广、灾害信息发布、农民远程教育、供求信息发布、村务公开、农业专家系统、社会公共事业等信息服务于一体,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内容集成发布,并根据农民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到目前为止,市、区两级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十个郊区县已有600多家涉农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因其提供的信息符合农民需求,便于操作等特点,为农民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农民的普遍关注和踊跃使用。主要特点有:一是以“12316农科热线”专家队伍为依托,音频和视频相结合,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二是实现了“千村千网”,各涉农行政村具有可自行维护的个性化村级网站,通过统一的门户整合,形成村村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互通桥梁;三是根据农民的应用水平,平台有机结合多种信息传输手段,支持触摸屏信息服务终端机(“农民一点通”)、机顶盒、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电视、电脑等多种信息终端的使用;四是建立了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了农村信息员队伍;五是广泛开展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在两年内完成10000人次的培训任务;六是重点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信息技术培训。
  总之,通过为农综合服务信息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平台和队伍,提高了农村信息应用水平,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商务信息发布的难题。
  (二)通过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有效破解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诚信难题
  上海近年来高度重视主要品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以生产源头、市场流通、政府监控、服务市民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涵盖农产品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到超市的源头到餐桌全过程。如建立了市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RFID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系统、食用农产品安全查询信息平台、农产品认证监控系统、畜牧生产管理系统、蔬菜生产管理系统等,从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生产流程、技术规范等关键环节,推动实现安全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管理手段网络化、销售流通数字化。
  在生产源头,依托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以一系列含追溯条形码管理功能的生产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的数据源,结合农产品标准化、HACCP的信息化管理,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控制记录;流通环节上,批发市场的业务管理系统、蔬菜加工配送信息系统和市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等起到重要的信息链条作用,将质量安全信息以条形码或者RFID所记录的编码信息为线索逐级传递一直到终端消费市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能通过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查询系统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根据网页、短信、热线电话和专用查询机所提交的查询请求向用户提供详尽的食品质量安全有关信息,如产地,用药情况,采收情况,检测情况等。
  目前,上海已经有规模化畜牧养殖场84家、规模化蔬菜园艺场84家、屠宰场及大型冷库14家、8个市境道口、2个大型批发市场、50多家超市,被纳入到体系中并已能提供与质量安全追溯密切相关的生产、流通信息。到2010年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和有效运作,可以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坚实的用户基础和完善有效的诚信认证服务。
  (三)发挥“华东农业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商务平台应用领域
  华东农业网由华东六省一市的农业信息主管部门主导,于2004年开始开办,至今已有4年时间,在发挥华东区位优势,加强农业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5月,华东六省一市农业信息中心召开联席会议,对华东农业网改版暨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商讨,决定采用“7+1”模式,成立理事会,共同委托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负责华东农业网改版暨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具体建设及运维工作。
  二、构建开放、融合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上海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将依托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和展示中心和华东农业网,以网上订货、电子购物等方式,实现买卖双方农产品现货交易和优质、精品、礼品农产品配送到家的服务。
  (一)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该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农产品采购交易平台,不但具有传统批发市场的当期交易流转功能,而且为供需双方提供一个具有展览展示、近远期交易和信息发布的综合性平台。功能主要有展示展销直销、看样订单、批发采购、物流配送、加工包装、进出口代理、农产品安全监控、综合信息平台、市场综合管理、拍卖(现场和在线)、远程视频等。西郊交易和展示中心的建设将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优良的实体基础。
  平台将为客商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与共享工具,实现各项业务、各项交易、各种沟通等数字化。平台不仅是为实体的市场提供信息化的业务处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将能提供一个与实体功能一一对应的网络虚拟市场,足不出户就能如亲临现场,参与市场交易。我们还规划将信息平台建成汇集各方面交易信息的数据中心,提供行情分析、信息发布等服务,实现对蔬菜、畜牧、水产品、食用菌、花卉、瓜果等农产品的生产、需求、价格、进出口贸易等的动态跟踪。
  (二)华东农业网商务板块
  目前,我们正在对华东农业网进行改版,增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版块。主要内容有:一是积极组织展销招商活动。重点聚焦于六省一市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促进各地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产产对接。二是大力推行诚信认证。如对会员企业提供更高程度上的诚信说明,要求个人进行实名制注册。推动生产管理系统、农业标准化系统的应用,针对使用平台的农产品将提供可追溯质量安全信息。三是充分发挥上海区位优势。针对上海市本地零售市场,开辟优质农产品B2C专区,推动从厂门到家门的直销模式,对各地品牌、优质农产品进行宣传并接收网上订单。四是以观光农业为重要切入点。将建设观光农业推介专区,对各省农家乐景点进行重点宣传,积极引导市民的观光旅游需求,提供网上优惠订票、订房等业务,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配套服务。五是开办展览展销会。将与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和展示中心、农业展览馆合作,组办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同时长年在网站上开展虚拟展馆活动,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机联动。
  三、对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一点思考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成功实施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更多的是取决于商务运作模式和相关的支持服务。以“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运营,产业链吸纳”为原则,“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构建开放融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首先,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政府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难以顺利推进的。其一,政府负责统一规划,引导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其二,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其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策环境,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其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现代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营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程,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高效产业链。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流通面临快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商务模式和产业链的竞争。因此,需要重新评价、继承原有的业务流程,整合产业链。
  第三,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沟通、协作、融合、开放的信息平台,整合农业各类资源。依托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实体市场,借助华东农业网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版块的启动,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农产品的信息中心、价格中心、贸易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提供支撑与保障。
  上海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蓄势待发,我们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但充满信心。
 
邮箱: nongyou1996@126.com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营口路1号
电话:0631-5626025 5626026  
鲁ICP备05011157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0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