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松江农业信息化建设坚持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三农”实际,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为农服务,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扎实有序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加大建设力度,构建农业信息化体系
近几年来,在市、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松江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一是加强农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区、镇、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我委加强了信息设备的投入,建成了农委信息平台,包括中心机房、局域网和培训教室等,开通了2MFTTB专线接入,添置了高性能服务器、交换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和其他网络设备等硬件条件。为镇、村及生产基地配送电脑和打印机,同时为90个村(其中8个合作社)配备了一台“农民一点通”信息查询机。全区构建起一个连接区、镇、村的信息网络,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二是加强网站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2001年1月1日开通了市郊第一家农业网站——松江农业网,历经数年的建设与发展,建成了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同时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已初步建立农业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在全区先后建立10个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8个区级和9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基本达到“五个一”标准,即有一间专用房、有一名兼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设备、有一条电话专用线、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一些重点村和农业企业也有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加强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先后开发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农资信息管理网络和农业科技服务等应用软件。2008年5月,我委在上海率先建成了区级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提供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农民生产服务和为市民消费服务。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我委于2000年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与实施。乡镇和委属事业单位明确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每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确定一名兼职信息员,目前全区区、镇、村三级共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116人,农业信息员队伍已基本形成。
二、加强宣传培训,注重农业信息化普及
通过推进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有效推进了农业信息服务在农村的覆盖延伸,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了农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初步达成在农村中普及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一是大力宣传“农民一点通”和农科热线。2006年我委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村信息服务站,两年内为90个村安装“农民一点通”查询机。为加快普及“农民一点通”的使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相关媒体大力宣传“农民一点通”功能、作用、使用方法,并在浦南地区农家墙头醒目位置悬挂“农民一点通”宣传画。同时大力宣传“上海农科热线12316”,印制5000份农民喜爱的宣传挂历发放到农民家中,让“有问题请打12316”家喻户晓,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激发农民群众利用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着力培训村级信息员。村级信息员是直接面对农民、指导农民操作和对农民进行信息服务的人员,是信息上通下达的中间站,也是打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我委对90名村级信息员先后3次集中组织系统的专题培训,平均每人受训24课时。从信息基础知识、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到“农民一点通”的操作使用、后台维护、更新和远程协助等实用技术方面进行详细传授,提高村级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目前,村级信息员队伍在加快农村信息化普及上发挥着重要的力量。三是有重点地培训村民。为使“农民一点通”尽快地让普通农民知晓、了解并学会使用,我委组织专业人员和老师深入到各村,组织各村生产队长、农业专业大户和村民开展专题操作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培训材料1500多份。同时在专业农民培训中,增加农业信息化的课程,使其掌握基本的应用农业信息的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农业信息体系这个为农信息服务的新载体,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热线电话等方式,向农业企业、农民、农业技术人员等提供政策信息引导、市场信息服务和科技信息推广三大服务。一是利用“农民一点通”开展信息服务。利用遍布全区90个农业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一点通”终端,把农民最需要的信息实时地送到村里,让广大农民不出村通过手指点击触摸屏的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得农业科技、病虫害预警、农产品市场行情、上海农科热线远程视频诊断等便民服务信息,实现“一对一”互动服务,目前已受理农民咨询17.5万人次,远程视频连线1000人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各类技术难题。“农民一点通”真正成为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开拓农民信息交流、方便农民出行生活的有效途径。二是利用“12316”农科热线开展服务。利用上海“12316”农科热线平台建立松江分中心,组建一支由48名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的专家组队伍,为本区农民解答电话咨询和上门服务,大量基层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通过热线迎刃而解,深受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亲切地称为农事、农情、农村政策的“百事通”。三是利用农业网站开展信息服务。《松江农业网》开通以来,平均每年发布各类农业信息1500条,平均日访问量达1000多次。为更好地利用农业网站开展为民信息服务,网站几经改版,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完善,创办“休闲农业”、“品牌农业”、“信用农业”、“供求热线”等特色栏目,使农业网不仅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农产品安全食用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为松江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信息服务支撑。四是利用简报开展信息服务。为及时反映农业生产情况,把农业政策、农业科技、种植技术及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我委出版了《松江农业》简报,每周一期,分发到各镇农技部门、合作社、专业大户和部分家庭农场手里,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简报至今共发行了300多期,发行总量超过六万多份。
四、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延伸为农服务领域
围绕农业信息体系的全面发展,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和延伸服务领域,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系统建设
加快构建农产品安全管理平台,目前全区5个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档案信息、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监测实现电子化管理;12个蔬菜基地、2个水果生产基地和6个水产养殖场已实现生产档案信息化管理。通过农残检测系统能实时监控全区21个蔬菜检测点自动上传的农药残留检测数据。通过对蔬菜、瓜果、畜禽等农产品田间档案的网络发布和监控,进而实现农产品质量、产地、用药情况等溯源追踪,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增强了投入品安全管理和上市前检测的管理力度,实现从产前、产中、上市前全程受控。监管系统的建立,从源头上控制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确保了我区近七年来未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树立了松江农产品的“绿色安全”品牌。
(二)建设农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为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资供应安全,为浦江农资超市的11个门店配置POS机,通过条形码实现农资电子交易和溯源,实现对农资采购、门店配送、库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农户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实现农资订购,一个电话就能买到质优、价廉、安全的农资产品,享受及时配送农资到田头的服务。平台的建立,有效地约束了农资经营行为,确保农资供应安全、及时。
(三)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决策信息支持、农业信息基层指导、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水平,我委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级农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松江农业布局、食品安全、为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和农民增收等子系统,发挥松江农业信息采集中心、资源交换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的作用,借助食品安全各监控平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依靠假日乡村网站为市民消费提供服务,应用农民一点通查询系统为农民生产提供服务。同时面向松江农民、农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便捷查询和双向交流,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
虽然我委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农业的现有资源,积极探索为农民和农业生产单位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新模式,打造家庭农场信息管理、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和电子商务销售等平台,在完善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抓好规范管理上作进一步的拓展,以全面推进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