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聚焦三农
三门峡市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践
发布日期:2009/4/15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诞生的一座新兴城市,下辖两市三县一区共62个乡镇。山区丘陵分布较广,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近年来,经过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果、牧、烟、菌、草、药等优势产业。
  三门峡市农业信息中心成立于2000年,核心业务是建设农业信息化,指导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3人,全部为大中专毕业生。近年来,建成“三电一厅”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与各大通信运营商、广播电视部门、组织部门、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密切合作,突出整合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增值服务,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建成“三电一厅”,搭建信息服务大平台
  “三电一厅”即电脑网络系统、电话语音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大厅。倾力搭建“三电一厅”大平台,依托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工程。
  (一)建成电脑网络体系,构建信息高速公路
  建起了市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所辖6个县(市)区、62个乡镇联网。市级建设高标准的网络机房和农业信息处理中心,建成市级网络平台;6个县(市)、区建设信息服务中心,开通县级农业网站,实现市县联网;62个乡镇全部建成信息服务站,开通乡级农业网站;在全市1362个行政村,选择2000名经纪人、种养大户,经过培训后担任信息员,全市形成“市有平台、县有中心、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市农业信息中心是全市重要的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枢纽,建成300平方米网络机房,272个局域网终端。建成核心网站黄河农网,下设果品网、畜牧网、食用菌网、蔬菜网、渔业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土壤肥料网、中药材网等九个专业网站,具备农业流媒体点播系统、自动监测搜索系统、农业科技情报系统、智能专家咨询系统、农业专家远程视频教育系统、农业信息短信群发系统、农业OA系统、国内农产品报价联播等,拥有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村经纪人等十大数据库,与国内各大农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九大网站每天发布信息800余条(篇),日访问量达到3万多人次。
  (二)建成12316三农热线电话系统,开展互动式个性服务
  与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电话,由信息中心承建和运营。购置了语音服务器、工控机、语音卡,开发了语音控制软件、语音合成软件,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具有语音咨询、语音自动合成、三方通话、统计分析等功能,服务内容包括农业实用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信息、农村政策法规信息等。热线电话开通以来,农民累计拔打4.2万人次,接待上门咨询农民3100人次,农业专家远程为5600多位农民解答了政策法规和生产销售方面的问题。
  (三)建成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开展普及式共性服务
  购置摄像机、编辑机、语音合成等专业设备,建成室内演播厅,招聘了专业影视编辑人员和节目主持人员,建成农业科技影视节目制作中心,每周在市电视台播出4期8次节目。节目围绕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围绕新农村建设等,累计制作农业科教片达500余部,播出1620期,覆盖了全市80%农业人口。
  (四)建设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开展窗口式综合服务
  在所辖62个乡镇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拓展建设了31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由封闭式服务转向开放式服务,配备电脑、打印机、投影机或电视机、DVD、信息橱窗等设备设施,并建立农业杂志书籍和技术光盘阅览室,免费为群众提供上网咨询和信息发布、技术查阅等综合信息服务。
  二、整合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模式推进农业信息化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力量有限、方式单一、投入不足,为此,积极探索整合社会资源、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依托基层信息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通讯公司、网络公司,成立了拥有2380名会员的三门峡市农业信息网络协会,各级信息中心(站,室)依托协会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合作。联合一家公司,拓展一种业务空间;建一个农业网站,带动一批经济能人;发展一个经纪人,辐射服务一大片。
  (一)融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共同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中心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的主要参建单位,三门峡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组织部门的“三门峡市党员远程教育网”由信息中心负责开发,其中的“三农之窗””、“实用技能”“、“新农村”等重要栏目由信息中心负责维护。二是1362个村级党员远程教育站依托信息中心的村级农业信息服务室建设,合二为一,一套人员一个场所两个牌子,整体工作合并开展,共同开展培训,考核,奖惩。三是村级信息站(远教站)主要依托农业信息中心的“三电一厅”平台开展信息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由信息中心提供,专门制作了黄河农网电视版和多种课件供机顶盒播放。农业信息中心有雄厚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组织部有强大组织推进力量,优势互补,大大推进了信息进村入户步伐。
  (二)融合移动通信公司业务资源,建设新农村信息干线
  在共建共赢的前提下,与三门峡市移动通信公司达成《合作共建“新农村信息干线”服务网络框架协议》,主要包括八大合作内容:一是共建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已发展“农信通”固定包月用户3万户;二是共建乡镇信息服务大厅、村级信息服务室;三是共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资连锁超市(农业物流站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站(点);四是移动专线接驳12316农业热线;五是共建黄河农网WAP网站;六是共建手机广播服务平台;七是每年开展一次“万部手机惠农民活动”,累计完成2.3万部;八是开展手机乡镇和手机村创建活动。双方对每项合作项目都签订详细协议,对业务拓展进行分工,确定盈利分成办法和比例。通过三年来的合作,移动公司依托农业信息中心的市县乡体系快速拓展了业务范围,各类用户明显增加,信息中心整合移动公司的先进信息设施和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合作经验被河南省移动通信公司向全省进行推广。
  (三)融合市电视台频道资源,共建《新农村》电视栏目
  与三门峡市电视台合作共建“新农村”栏目,栏目组设在农业信息中心影视制作部,由信息中心负责该栏目运营,每星期播出4期,重播4期,每期15分钟。通过联合办节目,实现双方的设施、设备、人才、服务渠道资源共享,电视台增加了自制节目数量,提高了农业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信息中心自制的节目有了播出平台,开辟了与农民群众直接信息服务通道;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把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农业生产科技信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信息中心具有经营创收自主权,大大扩充了业务范围,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收视率不断增加,经营收入也比较可观。
  (四)融合网通公司网络优势,开展多项业务合作
  动员网通公司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线路“退铜进光、光缆进村”工程,该项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针对偏远地域重新进行网络规划,解决农村信息不畅、通信质量不高的问题。先后投资9000万元,使全市1362个行政村全部铺设了光缆,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双方合作共建“幸福农家168”、热线电话“12316”,出台了农民上网包月优惠政策,合作共建了70个信息示范村,引导广大农民利用信息发家致富。
  (五)融合广播电台栏目资源,开播“绿色田园”节目
  2001年以来,在市广播电台开辟了“绿色田园”节目,每周播出2期,每期20分钟,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负责该栏目现场广播,7年多来累计播出837期,解答群众电话咨询3300人(次),听众达到460万人(次)。
  (六)融合各类涉农单位信息服务业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依托“三电一厅”平台,坚持多策并举,土洋结合,融合各类涉农单位信息服务业务,探索出五种信息服务带动: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信息意识强,获得信息快,利用信息效果好。在全市“20强”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起信息网站,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义华养殖有限公司开通信息网站以后,网上查信息,网上卖生猪,年出栏1万头,出口供港7000头,带动8个规模养殖场、2个养殖专业村和700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养猪,成为河南省生猪出口供港创汇基地之一。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大力推广“专业协会+网络信息+农村会员=发家致富”的模式。卢氏县蚕业协会在黄河农网、农业部一站通等网站发布了植桑养蚕消息后,吸引了四川绵阳、德阳等6家客商前来考察,网络销售干茧43吨,每吨高于市场价3000多元。三是批发市场带动。融合农业物流、信息流,先期在10个交易量大、带动农户多的批发市场建起了信息服务室,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引导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四是农民经纪人带动。在全市选择了100名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的上网农民经纪人,重点扶持,大力宣传,示范带动。农民经纪人赵彦举注册成立金秋果业公司,利用信息网络,对国际国内果品市场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开展苹果网上贸易,将我市优质苹果出口到泰国、印度、荷兰等5个国家,累计达到6万余吨。五是种养大户带动。义马礼召村农民苏治国成立了富达养殖场,养猪1000余头,依靠互联网查阅饲料和生猪行情,进行网上采购营销,每头生猪提高效益100元,带动全村220户养猪20000多头,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三、优质服务带动经营创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与经营创收互相促进发展模式,千方百计提高“三电一厅”信息服务质量,统筹社会力量推进信息服务,积极拓宽有偿服务群体,开展增值服务,在给农民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信息中心实现了良性滚动发展。2007年,县乡服务体系创收达到420万元,信息中心直接创收110万元,服务与创收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依托黄河农网网站群和相应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开展网络广告、网页制作、托管维护、软件开发、课件制作、计算机培训、企业黄页、农民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二是与移动公司的“新农村信息干线”全面合作,开展的“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农信通信息短信群发业务,乡镇信息大厅和村级信息室开展移动公司业务办理等等,按照双方协议,均取得了相应比例的收入提成。三是12316三农热线的开通,通过优惠包月活动,与网通公司进行话费提成。四是电子商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的广告收入、企业会员费、中介费等,每年开展一次果品网上招商会。五是《新农村》电视栏目和各县开办的农业电视节目广告收入。
  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增强了三门峡市农业信息中心的持续发展能力,也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农民群众接受信息覆盖面达到
90%,每年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带动我市科技成果转换率提高6个百分点。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和整体素质提高,推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由于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成绩显著,三门峡市获得“2007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称号,“信息化影响中国优秀贡献奖”,信息中心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文明号”。三门峡市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出席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相继对我市农业信息化做了30多次新闻和专题报道,全国20多个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到我市参观指导工作。
 
邮箱: nongyou1996@126.com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区营口路1号
电话:0631-5626025 5626026  
鲁ICP备05011157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043号